最新动态和进展

记录每一次跃升的瞬间

中国能源报:新能源人才短板怎么补?

发布时间:2023-05-17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新能源行业的人才紧缺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加快部署后备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1684286660848.jpg

 

作为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朝阳产业,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正加速形成新的人才虹吸。

  

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指出,支持高校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建设示范性能源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新能源行业已显现人才供需短板,人才培养和储备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业内人士认为,针对新能源行业的人才紧缺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加快部署后备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研发、技能型人才最紧缺

氢能研究院院长,年薪100万;储能电气工程师,年薪60万以内;储能采购专家,年薪60万以内……《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期注意到,在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人才招聘信息密集发布于招聘平台,职位种类丰富且普遍高薪。


“现在很多业主单位到处招人,但有人只懂电力,有人只懂化工,全面了解氢能产业链的人才很稀缺。像核心研发人员,年薪起步四五十万,却依然很难招到人。”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长期从事猎头工作的优望咨询总经理、创始合伙人王庭钢也表示:“目前新能源行业热度很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这类人才大概还有20%的缺口。”

  

仅以光伏产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我国光伏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约300万人, 2022-2025年年均新增需求约10万人,但实际年均新增人才供给量却只有4万人。

 

王庭钢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光伏、储能等头部企业一扩产,动不动就得招一两千人,而且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近期新能源专业人才需求量出现指数级增长。”

 


新能源行业火热,人才争夺与“挖人”大战也在各地上演。

 

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研究院项目总监孟晓敏坦言:“张家口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对较早,人才也相对成熟,但现在经常会被其他地方的企业挖走,导致人才流动加剧。”

 

 “储能行业专业性强、跨度大、学科交叉广,与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力电子、信息、软件等诸多专业紧密相关,是个跨领域且工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懂能源动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人才可以胜任开发工作,并真正解决科技难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但实际来看,包括储能在内的整个新能源领域应用人才缺口十分庞大。”

 

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河北北方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舒祺,目前已与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我们两个班80人,除了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其他同学的工作都有了着落,就业率达到94%。”李舒祺说。

 

对此,河北北方大学理学院院长李俊杰介绍:“我们的学生很抢手,不愁找工作。还没毕业甚至有一家南方企业直接说要‘包销’我们的学生,而且有多少要多少。”

 

多方协同联合培养人才


如何补上大量的人才缺口?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多地正在尝试并升级校企合作模式。

 

近日,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研究院正联合河北北方大学、亿华通、海珀尔等氢能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企业选拔一些优秀技术骨干到学校给学生培训,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实习。”孟晓敏说,这样不仅有利于稳定就业,还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据王庭钢介绍,通威集团已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和委托培养协议。“他们主要联合培养技工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企业,上手特别快,不仅节省大量的培训时间,更减少了企业和学生的不必要投入。”

 

与传统能源行业不同,新能源行业迅猛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才培养体系处于探索期,还存在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足、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清、毕业生工程应用实践能力不足,以及数字化、智能化专业知识更新迭代慢、产教融合亟待提升等问题。

 

对此,刘勇建议,新形势下,需要在师资力量、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更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能源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可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短期急用人才的专业培训,结合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应用,保障人才跟得上、用得着;其次,要着眼人才储备,开展长期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训培养机制;第三,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人才技能培训,或与国外先进能源研究机构及相关高校联合开展研学活动,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差异化培养人才很关键

“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局面,但也有些做法目前看是重复的,高校和相关企业一定要避免同质化培养,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王庭钢提醒。

 

对此,刘勇也表示,高校一定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潜力市场,不可一哄而上,要在潜心钻研的技术应用领域加强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工程应用实践。

 

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上海事业部部长邬佳宜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长远看,在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比如,结合不同院校的优势学科和师资力量,差异化加大在薄弱环节和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

 

邬佳宜还建议,在留住人才方面,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及相关配套制度,充分考虑人才在当地扎根的顾虑和担忧,解决其成长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