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成为领先通信技术服务、绿色新能源和专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战略咨询与顶层设计能力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
成立于
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成功项目
泓泰通信股份最新动态和进展,记录每一次跃升的瞬间
近日,由泓泰通信股份承建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5.98MW分布式源荷聚合项目正式开工!
7月17日,由泓泰通信股份承建的南宁城市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振邦路监控中心光伏项目顺利实现并网。
时光荏苒 岁月如歌二十年前的今天,泓泰通信股份在时代洪流中破浪启航;二十年砥砺奋进,我们以技术创新为笔,以责任担当为墨,书写了从破土新芽到驰骋领航的壮丽篇章。今天,我们回望来时路的初心与坚守、耕耘与收获,继以"二次创业"的激情与魄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续写华章。20年的开拓成长,我们铸就了多元发展新格局。从单一的通信业务到电力与新能源、政企业务的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从区域性服务到全国化、专业化运营,从本土深耕到海外市场拓展布局,每一次转型、每一次开拓都凝聚着泓泰人的智慧与勇气。二十年开拓路,我们在战略升级中绘就 “业务多元、布局全国、辐射海外” 的立体版图,以“成长”定义自我,在变革中突破边界,在挑战中锻造核心竞争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完善及扩围的路径和步骤,并进一步指明碳市场发展的方向。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电力行业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作为最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行业,电力行业统筹发展与减排,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政策设计和实践,为碳市场初期运行提供稳定基础,为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的纳入提供经验参考。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能源保供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电力行业坚决贯彻国家碳排放控制工作要求,率先参与全国碳市场,为碳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2019年至2023年,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均在99%以上,2023年达到99.98%,创历史新高。2018年至2024年,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1%,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2%,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为电力碳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全国碳市场4年多来,电力行业发生了多项积极变化。电力企业碳减排和碳交易认识显著增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介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其中超过80%的单位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碳资产管理,并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重点排放单位对自身减排潜力和成本进行了评估,采取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减排措施,并进行内部碳减排考核,重点排放单位基本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全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数据显示,碳价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到高点的每吨90元至100元。张晶杰表示,随着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展,将更有利于重点排放单位在碳价波动的区间范围内发现价格锚点,使企业作相关决策时有判断依据。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低碳处处长石丽娜表示,碳市场有效推动了存量煤电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和煤电低碳化改造,加大煤电掺烧绿色能源和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效水平,实现可持续减污降碳。减排成本降低渠道进一步拓展。“目前碳市场允许企业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5%的应清缴配额量,不仅降低了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还有效发挥了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效、生态保护补偿等作用。”张晶杰说。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性工程。张晶杰表示,要充分考虑发电行业承担能源保供和转型双重压力,研究适应“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碳排放配额分配长效机制;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加强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机制研究,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加强电力行业碳减排成本疏导。(王轶辰)(转自《经济日报》)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开展9项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针对《行动方案》提出的9项专项行动,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根据需要出台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高效有序推进各项行动落实落地。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日益凸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对此,《行动方案》提出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居9项专项行动第一位。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人表示,针对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稳定问题,《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认为,电网连接生产和消费,是保障电力送得出、用得好的关键平台,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物理基础。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加速转型,电网局部地区还存在薄弱环节,骨干网架的脆弱性和控制复杂程度显著增加,大电网的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聚焦电网,《行动方案》提出适应电力发展新形势需要,组织开展电力系统设计工作,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补齐结构短板,夯实电力系统稳定的物理基础,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从电源侧看,未来新能源成为供给主体,负荷侧新要素不断涌现,必须提升涉网性能,增强对电力保供和运行安全的支撑能力。对此,《行动方案》提出了制修订相关标准与管理要求,提高新型主体涉网性能、加强入网检测的重点工作举措。”舒印彪说。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外送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行动方案》提出,将开展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介绍,我国新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推进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开发外送,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促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19交20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累计送电超过3万亿千瓦时,有效支撑了中东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为支撑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国家‘十四五’规划再建设一批跨区输电通道,这些输电通道大多起点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送端近区电网支撑薄弱、受端电网‘空心化’严重,特别是随着输送新能源比例的提高,输电通道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面临多重挑战,对先进技术要求迫切。”汤广福说。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人表示,随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综合基地的有序建设,新能源外送消纳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研究完善配套支持措施配电网覆盖城乡区域,连接千家万户。专家分析,近年来,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用户供电可靠性受到影响;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型主体大规模并网,对配电网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对配电网在电力保供和转型方面的新要求,《行动方案》提出组织编制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制定修订一批配电网标准,建立配电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实现与源、荷、储的协调发展。围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还分别提出,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源网荷储各环节统筹推进、电力行业各方面协同配合。”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人说,为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强指导协调,强化评估问效。及时总结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工作推进模式,具备条件的加快扩大实施范围。研究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做好后续政策衔接,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增强社会各界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参与度和支持度。(邱海峰)(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战略咨询与顶层设计能力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